由此可知,《申论》论述的写作与公文写作中所讲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规律是一样的。必须明确的是,《申论》的论述写作从文体上讲,应该是应用文体。国家人事部人事管理司的主管负责人在界定试卷的作答要求时明确提出:《申论》论述写作应是应用文体的写作,是党政机关常见的公文写作,而不是议论文。论述文体的结构要求1.标题的写作要求论述写作的标题同公文一样,有着规范的要求。
论述文体的定位
自拟题目进行论述或论证写作,是《申论》试题中分量最重的一道题目,备受考生关注。多数辅导教材将该试题的写作文体界定为议论文,指导考生着重从论点、论证和论据三个方面作答。近几年的考试中,一些考生把论述文体写成单纯讲道理的议论文体,导致该部分的成绩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正是一些辅导书误导了考生,考生不了解《申论》论述试题的文体定位应该是什么。
“论”与《文心雕龙》中的“论”的内涵是相同的:“述经叙理曰论”,引申开来就是“提出观点”,而“述”就是“陈述”、“阐明”和“解释”的意思。“论述”就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提出符合实际的观点。由此可知,《申论》论述的写作与公文写作中所讲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规律是一样的。必须明确的是,《申论》的论述写作从文体上讲,应该是应用文体。国家人事部人事管理司的主管负责人在界定试卷的作答要求时明确提出:《申论》论述写作应是应用文体的写作,是党政机关常见的公文写作,而不是议论文。所以,确定论述的文体是答好该题的前提和基础。
论述文体的结构要求
(一)标题
1.标题的写作要求
论述写作的标题同公文一样,有着规范的要求。应该紧紧围绕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本质来写,脱离材料而标新立异是不妥当的。也不宜使用文学性的标题,因为《申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与政府机关职能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强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使用文学性的标题或者带有寓意的标题都是不合适的。
以2006年《申论》论述标题为例,作答要求是“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这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标题,使用这个标题完全正确。当然,考生也可自拟标题,但标题内容要紧扣主题。例如:
(1)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预防为主,抓住关键——切实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谈谈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
2.主要问题
有些考生不了解标题的写作要求,别出心裁,结果弄巧成拙,影响了分数。标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以2006年试题为例):
(1)无标题。笔者发现,约有十分之一的试卷没有标题。
(2)直接套用材料中的原话。材料中的原话如果与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可以使用;如果不一致,则应该加以归纳总结。有近五分之一的考生直接套用了材料中的原文,如“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等;有的则不合适,如“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之类,虽然有一定的涵义,但作为标题是不合适的。
(3)套用名言警句。如“吃一堑,长一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句子用来证明观点是可以的,但用作标题是不合适的。
(4)采用含有寓意的句子。如一些比喻、拟人的句子:“鱼和水”、“挑起自己的扁担”等。
(5)套用歌词或书名。这种形式的标题会显得不太庄重。如“呐喊”、“敢问路在何方”、“谁的眼泪在飞”等。
(6)套用一些诗句。一些含义明确的诗句可以使用,但含有寓意或不能直接表现主题的还是不用为好,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功夫在诗外”、“生命诚可贵”等。
(7)标题有歧义。有的考生不认真审题,造成标题错误公文写作小标题,甚至出现政治性问题。
(8)不知所云。如“基为本,实为先”、“无题”等。
(9)偏离主题。如该材料的主题是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但有的考生立了与此无关的标题,如“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时间赛跑”、“共谱和谐曲”等。
(二)正文
论述写作的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1.开头
(1)开头的形式与要求
论述写作的开头首先应提出问题,即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一般以一个自然段为宜,字数200字左右。具体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概述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体现主题性。二是提出观点,观点与前者应该是一种因果关系。
(2)常见问题
①过于简单,没有引用语和过渡句,直接提出观点。例如:
网络建设中的问题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单位造成的,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它的解决有待整个社会的努力,需要政府和企业的通力合作。(2002年试卷)
这一开头没有提及主要存在问题,而是直接提出观点: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这样的开头显得过于突然。
②没有针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没有观点。例如:
计算机与网络在当今已经成为大众并不陌生的字眼与概念。据有关方面的说法,在二十一世纪不懂计算机与网络运用的人就是新型的文盲。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人们纷纷坐在计算机前,点击鼠标,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为我们进入网络社会开启了大门。(2002年试卷)
这一开头只说明了计算机与网络的重要性和作用,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却无从得知。
③内容虚,观点不鲜明。
④简单引用材料中的事件,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直接引用材料内容,不作概括综合。例如: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5年的矿难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出了挑战。(2006年试卷)
2.主体
(1)主体的结构形式
论述写作主体的常见结构形式有两种,一是并列式,即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无交叉重复。例如2006年《申论》试卷“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在结构安排上呈现出彼此并列的关系:首先,增强责任意识。其次,建立不同层级的应急机制。再次,提高民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知识的认知度,健全相应的保障体系。整个结构浑然一体,令人一目了然。二是递进式,即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不断深化的,呈现出从表面到本质的逐步递进关系。整体结构符合“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规律。这种结构安排有助于了解事物发生的事实、原因和措施。
(2)主体的结构要求
①段首要有主旨句。有些考生不是把主旨句放在段首,而是放在段中或段尾,这是不妥的。为了让阅卷者一看便知观点是否正确,应把所要表达的观点放在段首。例如:
突发公共事件有不可预见性的一面,它是整个人类和自然界改造过程中,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遇到过但影响没有这样大的事件,从这层意义上讲,国家针对突发紧急事件建立预案有一定的必要性。(2006年试卷)
②主旨句要尽量整齐划一。为使语句美观和阅读顺畅,应尽量使用句式相同或结构相同的句子,做到整齐一致。有些考生在表述上使用长短不一的句子形式,影响了成绩。例如:
一、俗话说得好,“有备无患”,国家建立一整套总体应急预案,这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体制准备”。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结合国情,保障一定的富裕财力。
三、“众人拾柴火焰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齐合。
四、政府应做好善后工作。
五、不忘记宣传教育。(2006年试卷)
不说采用古语、谚语或俗语是否合适,单就几个段落的主旨句的表达形式来看就会影响评分效果。
③主旨句要紧扣材料和中心观点。如果在开头就提出了想要表达的内容,主旨句应该与此保持一致;如果没有提出,则应该亮明所要表达的观点,使观点与材料内容相符。
④主旨句之后要有具体的见解和措施。有些考生按照议论文的思维方式写作,使观点与后面的内容成了简单的举例证明关系;有些考生用大量的篇幅谈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而措施部分轻描淡写,这些都是不妥的。
⑤层次清晰,突出重点。主体的结构布局不能平均用墨,而要突出重点。一般来说,假如主体有三段内容,那么应该突出两段;假如有五段内容,则应突出三段。
⑥防止使用过多分条主旨句的表达形式。
有些考生为了表现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不是对主要问题亮明主旨句并进行具体陈述,而只是亮出主旨句或观点句,而后作简要解释或说明,这种做法很难得高分。因为,考生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⑦避免主旨句概括过大或过虚。例如: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
二、坚持政党统一体制。
三、完善应急预案。
四、提高执政能力。(2006年试卷)
从标题看,作者所反映的主旨内容是明确的,但是,表现主旨句的观点太过务虚,与标题的主旨不相符合。再如:
如何成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一、发展经济是基础。
二、政治稳定是核心。
三、完善法律是保障。
四、组织能力是关键。(2006年试卷)
以上四个主旨句是一种机械的套用,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差距太大。
3.结尾
(1)结尾的类型
论述写作的结尾要求言尽而意止,不拖泥带水,不故设悬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尾形式:
①无结尾形式。所有的内容表达完毕后自然结束。
②照应标题。与标题所反映的主题相互呼应,深化主题。例如:加强制度建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结尾)总之,制度建设是根本,只有着重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公众的共同努力、关注与参与。
③照应开头。有的文章标题没有亮出观点或主题,但是开头却给以明确提出,结尾就应该与开头相互照应,强调所提观点的重要性。例如:未雨绸缪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结尾)各级政府都应当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大意义公文写作小标题,端正思想,认清形势,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2)常见问题
①草率结尾。不到结尾的时候匆匆结束,导致行文内容缺失。
②照抄开头。不是深化主题或者进行归纳总结,而是图省事,把开头的内容在结尾处再写一遍。
③头尾不符。开头提出中心观点,结尾却只针对最后一段内容作归纳,导致头尾不一致。
添加博主微信,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645019464 备注:公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1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