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教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大力推广交际语言教学。交际语言教学的鼻祖之一,William Littlewood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英语学习人口,你们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英语教师人群,你们外语教学的历史比很多国家的历史都长,你们为什么老来学我们的教学方法?”
其实,交际法在很多情况下更适合狭义的二语环境。我在英国学习时就和老师争论过关于交际法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我认为不适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师本身的语言交际能力很有限。尤其在当时九十年代,中学英语老师的英语语言能力是比较弱的。第二、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足够的日常输入。因为这两个原因,交际法语言教学就很难在中国实行下去。
此外,我们对交际教学法本身也有误解。其中一个误解就是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交流的流畅性,所以交际法教学中语法不重要。一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 H. Hymes,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它有4个参数,第一个参数就是whether (and to what degree) something is formally possible。Formally possible就是语法的正确性。后来还有好几个学者专门对交际能力下定义,他们都把语言的正确性放在第一位。语言的正确性指要符合语法,才能够谈到其他的。所以对交际教学法来说,语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法在外语环境下尤其重要。英语在我们国家是外语,而不是二语。我们没有英语的语言环境,我们在课堂外几乎没有一种自然的正常的校正机制。你的语法错误如果在英语课堂上得不到及时纠正,它就会形成一种fossilization,我把它叫做错误定型。
我在考察高校的英语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时,我总会问一些语法问题。比如说英语里有一个成语叫做Give me a liar, and I will give you a thief.我请他们来分析这个成语的语法结构,他们很多时候说不出来。反倒是很多中学老师会说前面这个祈使句实际上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如果你现在说谎,你以后就会当贼。相当于中文中说的: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语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外语环境下。我的老前辈张正东先生在和我交流《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时候,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外语环境中,语法是一个你终身都丢不掉的拐棍”。那应该是在99年前后。我当时在参与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制。张正东先生专门和我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交际教学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有一点,交际教学法本身并不排斥语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英语在我们国家是外语,在这种环境下,语法比在英语作为二语的环境要重要得多。比如说汉语是有语法的,但我们中国人从一开始是不用学语法。因为母语学习和狭义的二语学习环境一样,它有大量的日常输入。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上可以通过模仿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最后再来归纳一下语法。
我记得77年考大学的时候,学校请一个大学的语文老师来做讲座,给大家讲汉语语法。我当时觉得大吃一惊。原来汉语语法那么复杂,特别那种复杂句和长句的分析比英语语法麻烦多了。但是我们中国人谁会觉得汉语语法麻烦?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基本不考虑语法。也很少认真地学习过汉语语法。
在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中,没有也不可能会有这样大量的、自然的、日常的输入。语法学习主要不是靠归纳,而是通过推理来掌握的。我们学英语的时候恐怕在第一年、第二年就要讲语法,要讲句子结构,讲主谓宾。哪怕你给他举100个例子,讲一般现在时主语是单数第三人称的时候,行为动词要加s。你最后还是要他记住这个语法规则。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表达是规则驱动的。
所以张正东老师说在外语环境下,语法是我们终身学习都离不开的walking stick,就是前面说的拐棍。
这里我要澄清一下二语的概念。广义的二语是指除了母语以外的第二门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很多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英语就是二语,是汉语之外的the second language。我前面的说的二语是狭义的二语。就是说,英语在那个国家是官方语言或者是社会通用语言,它承载那个地方的文化,比如英语在新加坡、印度就是狭义的二语。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因此,从狭义的意义上看,英语在中国就不是二语,而是外语。在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中,语法是非学不可的,而且非学好不可。
关于语法,我想郑重推荐程晓堂教授最近送给我的一本书。他写的《新视角英语语法》,外研社出版。我看了以后给的感觉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爱不释手。它和一般的语法书不一样,讲得非常生动。他在里边专门讲了为什么要学语法,我觉得有些道理。
他在书里表达了几个我认可的观点。一个是语法能帮助我们表达,帮助我们说出想说的话,并且帮助我们去创造性地表达;第二个是语法是表达意义的资源;第三、语法帮助我们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在这几个方面,他的书里都有很生动的例子。希望大家都能够去认真地看看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关于为什么要学语法,他主要从语言输出的角度来探讨。就是语法能帮助我们说得更好,语法是我们表达的资源。但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点,语法是我们理解语言的基础。你不懂语法,你就不可能真正很好地理解语言。
我曾经看过很多书。最极端的一本小说,美国六十年代纽约州州立法院曾经把它列为禁书。这本书是18世纪的英语,长句子非常多。最长的一个句子占了4页篇幅。如果你不搞清楚语法结构,你基本上读不懂。
所以,语法的重要性不只是因为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理解也需要语法。交际能力指的不只是表达,阅读也是一种交际能力。听和读都是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
·刘鹰老师·
您刚才讲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从交际的角度来说,语法也很重要,交际和语法并是不对立的。因为很多人一说交际功能理念就觉得要淡化语法。其次,你讲到语法跟阅读理解的关系,特别是对长句子的理解需要语法的知识。但是在新教材里面,几乎没有讲句式分析的内容。我个人很难理解这种做法。
·李力教授·
是有这个问题。刚才也有人在说,先要多一点语言积累以后再来概括语法有什么不好?但问题是英语是外语不是狭义的二语。在外语环境下,英语的输入是严重不足的。比如说一两年之内,你能有足够大量的输入来让自己归纳出语法吗?因为输入不足,我们必须要提前把语法教给学生。英语作为外语跟狭义的二语学习和母语学习的最大不同就是input极为不足。哪怕现在网上有很多英语资源,输入还是严重不足的。
我曾经在一个小范围做过调查,针对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他们每周上网的时间里,看英文的百分比只有5%~10%。虽然英语资源很丰富,但是我们接触的英语还是极为不够。就像这些大学英语教师一样,他们只是为了上课去网上去查一些或是下载一些英语的内容。
·刘鹰老师·
是啊,不要说国内的大学老师。你跟我都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我个人在美国就发现,中国学生即使在美国上学,英语的输入都是很有限的。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宁愿讲中文、看中文,我估计在英国的留学生群体应该也是这样。
·李力教授·
是的,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情况也差不多。从外语和狭义的二语来说,跟语法相关的还有词汇。在英语作为母语、狭义的二语和外语的情况下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九十年代在英国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我查过一些资料。其中一个资料说美国的高中学生的词汇量以意义为单位,而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话是10万。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一般情况下,平均每1个单词有个5个词义。那么他们的单词量大概是2万。我的词汇量大约也有2万个。但是他们对这2万个单词的掌握和我就完全不一样了。与他们对每一个词的深度理解比较,我们即使有相当大的词汇量,掌握的程度也完全不同。因为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我们在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中,同样数量的词汇输入量和交际使用比例也完全不同。
·刘鹰老师·
是啊。即使你的词汇量跟一个美国高中生从数量上一样或差不多。那怕对方是一个移民后代,英语对他来说是二语。同样都是2万词汇量,他身在美国,他听到的、读到的和用到的这2万词的机会要多得多。
·李力教授·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刚才我看到王彩琴的一句弹幕,说语法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语法也是一种情感表达能力,一种情景创设能力,一种文化传播能力。这里我重点说一下语法作为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我想从这个角度稍微再讲几句。
我记得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Grammar to language is what police is to traffic。语法之于语言就像警察之于交通一样。
我经常问我的学生,在我的讲座时候也会问这个问题。有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那么语法到底是什么呢?语法是语言的规则,对不对?我的问题是,语法和思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很通俗地来说语法是语言的规则,语言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那么语法就应该是思维的规则。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语法学习和语法教学,恐怕我们做的就又不一样了。
其实,学会用哪门语言去思维,并不是要挤占我们母语思维的空间,而是要增加思维的通道,是扩展新的思维而不是取代母语思维。我们学好了语法,一门语言的语法,就是让我们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更多的拓展。所以,语法就很重要。
Penny Ur有一本书叫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它里边专门谈到了post communicative approach,简单说就是后交际法。她主要的观点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有效的交际。 Therefore any methodology based on it should include plenty of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meaningful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 communicative tasks。所以,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要以交际作为一个核心。接着她说了But it allows a much larger role for procedures such as explicit teaching of grammar, vocabulary, pronunciation and spelling。明确的直截了当地教语法,教词汇、教发音、教拼写,然后including form focusedexercises,实际上就是说以形式为主的,比如说你拼写对不对?语法对不对?对这个都叫做form focused。下边这句话我最喜欢,it also includes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methodologies such as translation and learning dialogues and textsby heart。也就是说交际教学法并不排斥以前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包括翻译和背诵。
另外,我们现在很关注国外的,特别是美国的英语教学专家研究的东西。包括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说,比如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等等。但是很多理论其实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的。
我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到美国去参加TESOL年会。02年是在盐湖城的国际会议中心。有7000多人参加。但这7000人中的80%以上都是美国本土的英语教师。他们的学生都是移民。美国英语教学研究做的是狭义的二语教学研究。我不是说这种研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而是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些研究的基础和背景。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基于狭义的二语环境的教学研究。
最近,我在跟成都的一些中学教师共读Rebecca Oxford写的一本书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我们逐渐发现书里边有些学习策略其实不太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而我们的一些学习策略在她的书里并没有反映出来。我们肯定不能完全照搬书里的所有内容。
我们不能够盲目地、百分之百地接受。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分析。我们不是很强调培养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吗?我们自己不也一样需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吗?
了解更多有关“新概念英语”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高效能学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