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翔
在公文写作中,对于材料的组织需要经历收集(占有)、鉴别、筛选和使用这样前后相联的动态环节。每一环节所牵涉的内容很多,也比较复杂。从总体上讲,公文写作对于材料的组织应当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根据主旨的需要决定材料的数量
公文篇幅有长有短,制约它的因素不在于作者掌握材料的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切合主旨。有些公文,如命令(令)、决定、决议、公告等,篇幅很短,用很少的材料即可表明基本精神;有些公文,如调查报告、总结等,三言两语不足以说明观点,需要一定数量的材料加以证明。因此,摄入公文材料的数量,一定要服从主旨的需要。否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主旨的表达。要特别注意避免不看需要,以为“多多益善”,以致公文越写越长,主旨却淹没在材料堆中。
(二)要根据主旨表达的要求决定材料的详略
公文写作中所涉及的题材很多,但在使用时又不能平分秋色,而必须做到重点突出,详略适当。决定材料详略的关键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主旨表达的需要。以调查报告文种为例,如发文目的旨在介绍经验,即应以经验方面的材料为主,详写;而其他内容诸如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意见等材料则应略写,不可喧宾夺主;如果旨在反映情况,即应以情况为主,情况详写,其他略写。
(三)要根据主旨的要求决定材料的表现形式
材料表现形式要有利于公文作用的发挥。法规体公文,其发挥作用的范围一般较广,因而其材料往往以概括形式表现出来,要选用经过概括的材料;而报告体公文要汇报有关公务活动情况,因而就离不开具体的事实材料。
(四)要注意所用材料的系统性
公文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力戒杂乱无序。只有如此,才能全面、辩证地反映公务活动,不致犯主观片面的错误。所谓系统材料,是指在公文中所运用的材料,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既有点上的,也有面上的,做到正反并举,前后相应,点面结合,从而构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形成材料系统。正反对举,它包括两种含义:
一是正面材料,指反映公务活动的成绩、经验等的材料,反面材料是指反映公务活动的缺点、问题的材料。例如工作总结,既要讲取得的成绩、经验,也要讲存在的问题;既要报喜,又要报忧,但不能平均用墨。
二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方面提要求、做规定。其中“正”表明相同的材料,“反”表明相异的材料。用“反”面材料说明、补充“正”面材料,以强调、深化主旨。在法规体公文中,这种正反对举的写法最为突出,它具体表现为层次或段落之间的正反对比。无疑,这样具有辩证意蕴的材料,对实际工作必然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公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特别提示】由于本文系采用WORD文档上传,因此可能出现排版方面的变动,敬请留意并见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