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近年来,常州市天宁区武城村将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探索创新“党建+”的模式,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全面加速,凝聚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布局合理、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乡韵武城”建设。
“党建+组织振兴”抓引领
武城村党委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提升,把村党组织打造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凝聚思想力量。把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与“党建”相结合,紧扣全村中心工作、紧贴基层工作实际,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能,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先后组织党员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活动,号召广大党员群众学史知史、明责尽责,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开展联建互促。不断探索深化基层党组织联动机制,以联动促发展,拓展“红色朋友圈”。与结对共建单位共同开展参观学习、研讨交流,不断探索党建联建新途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格局,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蓝图变成现实。近年来武城村党委先后被授予“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常州市‘五星’级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党建+产业振兴”促发展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武城村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做优特色产业提质发展,依托1100亩流转土地、河塘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和水产品的养殖。从武进水稻研究所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打造的“五丈河大米”品牌已取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除了传统粮食作物,武城村还把目光投射到特色经济作物上,村干部带领村民专门赶往苏州学习鸡头米种植技术,引进苗种,为当地村民开启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通道;特色养殖“清水龙虾”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新活力。
“党建+人才振兴”强支撑
武城村以“党建+人才”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引才、聚才、育才优势,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提质与增量并重,不断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利用村“两委”换届契机,全面调优村干部队伍结构,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8人,平均年龄3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100%,“年轻、踏实、拼劲足”是他们身上最显眼的标签。新干部学习接受新事物快、成长迅速,很快便成了村里各项事务的“主心骨”。
“党建+文化振兴”增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塑形”,也要文化“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深挖村史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村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历史故事和人物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对有着百年历史的牟氏老屋加强保护,将500年前传承至今的“牟氏家谱”中的“家风家训”部分概括成了武城村红色家风“三字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修缮“文定亭”、市级文物“竹林公墓”;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共澄西县委武北办事处”的红色故事,让有形的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下去,让村民守住“乡愁”,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扩大文化供给。村内占地38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以村校共建为纽带,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村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携手东青实验学校、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多家共建单位持续打造“农村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治理样板。结合传统民俗,开展“孝亲敬老”等各类移风易俗活动,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美村风;结合节气文化,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以一颗种子的初心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美丽乡村的新篇章。异彩纷呈的文化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武城村村校共建项目“幸福初心·沃野青藤”荣获“第六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优秀项目”、武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荣获“常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党建+生态振兴”美家园
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抓牢抓实抓细全域环境整治工作,构建绿色“风景线”。通过对我村全域的空间治理和生态治理,全村范围的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武城村正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生态红利”。武城村先后荣获了“江苏省健康村”、“江苏省生态村”、“常州市小微水体河长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通讯员 江小明 高瑛
编辑: 范玉贤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