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分析了在乡村振兴中,农村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们最终的关注点还是回归到人的因素上。
我们知道国家在连续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问题为开篇的,在此期间,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已经接近20万亿人民币资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家提倡要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五个维度上做布局。
在进行优牧粮草推广的这段日子里,我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的客户群体有过具体的交流,涉及到种养循环农业的方方面面,有关于土地的,也有关于资金的,还有人才与基础配套的,当然也有关于种牛的品种以及营收利润方面的。当然更多的还是关乎到农民自身收益大小与资金安全方面的焦虑的因素。
我发现这诸多的问题都是源于当地农民的认知缺失。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民阶层由于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我们对很多新型的农业生态并不能很快地接受。
在过去的漫长的农业生态演进过程中,农村的原生农民经历了很多围绕农村民生的改革变迁。最早的农业合作社,后来的包产到户,再到现在的集体经济加合作社的形态,中国的农业主题特色始终是小农农耕文明。我们发现在这么多年的变革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
很多地方盲目地上马一些农业项目,在没有解决“成本与流量”的考量问题,就发展一些看起来有规模、有体量的产业,但是规模化生产中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产业配套,二三产业的延伸设计几乎看不到,一产的劳作受制于综合配套的影响,产业半途而废的比比皆是。所以并不是地方没有特色产品,而是产品出不了村,出不了山。
这样的循环造成了几种结果:1、农民不愿意种地;2、农民的收入来源不靠农业生产;3、农民的群体结构严重老龄化,年轻人不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没有结果的产业劳作中;4、土地外包使得原生农民脱离土地,传统农业生产技艺断代;5、大量的外来力量阶段性农业开发,获取财富致使农业土地严重污染或者获取补贴获利后撤离,使本土农业难以形成特色;6、长期的本地农业人才缺乏,影响农业生产的地域化科研力量消失,没有迭代升级;7、新型农业生态由于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和认知局限,得不到认可与推广。
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小农生态的农业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农业生产成了产业投资的工具,外部资本获得了巨大的产业BT和阶段性回报后撤走,剩下的产业成为了规模化的废弃农业产业园,繁荣一时后的落寞,埋单的是广大的原生农民,长期的非良性业态循环大量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农业是一个理性而又悲观的生产状态。
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农业生产缺乏的是人才,一批能够恢复农业自愈生态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

想要改变这些广泛的农业生产现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有至上而下的ZC引导、产业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系统的产业综合配套。我个人认为,只有解决了农业从业者的问题才能做到乡村振兴的落地实施。
再好的ZC如果让一批不具备农业生态发展的“领头雁”、“带头人”素养的人去执行,都会是下一盘好棋的臭棋手。让这些人上场就是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浪费,更严重地说就是对农业资源的恶性损耗,对原生农民的更无情的挫伤。我认为这样的草率落地还不如不要去做更好。
对于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配套我有几个建议:
一、农业人才引流、回流计划。
这个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过各类优待ZC引导两部分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
一种是具备农业专业知识的,受过国家正规农业科班院校培育过的农业专业大学生,让他们回溯到农村的产业布局中,根据他们自己在大中专院校的所学专业,因地制宜地去开发适合各地原生农业的农业新生态,把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的打造特色的区域品牌农业,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新型的销售渠道去打通流通闭环,让农业生产与农业消费能购快速高效的链接,实现农业流量的有效变现。
另一种就是原本就是农村的年轻群体,因为以前的生产关系受限,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中他们的价值得不到更大的发挥,经济回报无法达到期许的产值而脱离农村的年青一代。他们大多数自小在农村生长,有着天生的农村情怀,来自于父辈们的农业生产基因,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农业生产的艰辛,也能迅速的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农民的孩子对农业的喜爱和擅长是铭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他们需要得到农业生产的正向回报和价值认同。这也就是说未来的农业要被年轻一代继承发扬,需要老一辈的鼓励认同,也需要良好的生产配套环境。当然今天我们的政府已经在这些上面给与了很大的改善和更新。
二、人才培养计划。
这就是一个系统性长期的工程了。
首先我们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改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的轻农、贱农思维。只有整个民族真正认识到农民、农业的重要性,才能让农业人才的地位得到尊重与认可。接下来就是要有好的农业知识培育体系和人才培育政策。
只有让新一代的农民了解农业的现状与未来,以及系统性生态农业的前景与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吸引到普遍的参与度。每个地方要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业态去做定向的人才培育,比如针对旱田与水田的劳作就是不同的,比如山区与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方法不同,比如同一种作物在南北方地区的生产差异,比如种植、养殖针对不同气候带的区别等等,这些农业知识一定要有系统的长期的培训教学,才能沉淀更多的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参与进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原发性生产业态中。
三、普惠性的农民认知与素养提升。
这是一个更加难办的问题。在过去我们走过得很多农村,人们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现状,对于认知以外或者未来的事务形态都没有积极的心态。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持续的产业换代,大家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消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农业从业者的老龄化,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拓展认知以外的业态;第三就是现在的农村缺乏新型的产业带头人,延续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很多农业领域的经济价值已经达到了创收的天花板,没有更多的利润空间,这严重的限制了农业的生产热情。
所以我们很期待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更多的专业合作社。这是类似RB的综合农协的组织,从形式上已经能够出现产业带头人和良好的产业氛围,很适应东亚农业的小农耕种特色。但是我认为今天在农村的组织变革仍然是形式上的,并没有在根子上改变农民认知的问题。
我觉得有两点可以推动本质上的改变:一种就是政府在基层设立专业的、长期的类似于过去的农校那样的学习组织,逐步的普惠性改变农业认知,让农业专业大学生和农业具体从业者结对存在,共享劳作经验和课本知识。第二就是科学的产业化布局生产业态,让农民也要沉浸式的体验未来农业、生态农业带来的长久变革,不是一个个形式化的政绩项目,而是一个持续性延展的生产业态,那么他们才会上心的去参与提升自我素养。过去我们很多地方种植苹果,多年以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土生土长的专家,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四、地方产业负责人层面的观念。
我记得年初我跟一个西部地区的负责人在聊种养循环项目的时候,他没有多少耐心去听我的牧草生态,而是给我说了一堆限制条件。一个地方产业负责人,不是第一时间考虑一种新的业态如何在一个地方落脚,而是考虑上面不让做什么,一堆的困难问题。我当时就很不理解,为什么同业的业态在广西广东就能实现,在西北地区就很难接受,没法落地。
困难和政策的因素当然是有的,但是这个态度就是一种很消极的状态。宁可不做不能冒险,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农业生产区的思维观念,把屁股坐在那看得比农民增收的机会更重。这样的人能把原生态的乡村玩出花样来才怪呢。今天,我走过很多乡村,乡村振兴的落地都是把街道修得很漂亮,村中有花草,有健身器材,有漂亮的厕所和垃圾桶,但是没有农业业态。我发现村长做的事就是今天统计下谁家种了几亩玉米几亩小麦,明天收个养老保险、农合医疗。这样的负责人怎么能带动村民致富呢?
我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有好的人,而且是要与时俱进的,必须是懂得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懂得依照当地资源做好乡村规划,懂得学习优秀的产业生态布局,懂得用生态农业谋划乡村长久利益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牧草种养循环业态推广公司,我们的美好愿望依然是外在的创可贴,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形成的农村生产关系,也无法影响到更多的农村领导以及综合配套。我们只能把更多的力量贡献给那些能静下心来了解我们的生态,能够敢于尝试着合作推广我们的牧草种养循环业态的乡村产业领导者。我们希望通过“优牧粮草3+2+1种养循环农业”能够实现以点带面的产业推广,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闭环业态中,通过明晰的产业分工,以不同的劳动职能实现产业循环中的经济效益增值。
未来的“优牧粮草”产业布局中,我们将重点招募两类员工,一类是农村出来的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通过我们的系统培养,让他们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回溯乡村回馈农民,从而带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的普及性落地;另一类就是我们会与相关事务单位合作成立基于农业的种养循环业态的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系统的农业服务培训,让他们以合伙人的方式下沉到乡村中,用他们坚毅果决的状态带动乡村振兴落地中的牧草种养循环。未来会有系统的培训学院,来做具体的落地实施。
农业是一个宏大而又回报周期漫长的行业,我们选择这样的行业,不是一个立马就可以让公司受益的商业行为。我们希通过完善的产业设计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套,真正赋能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
未来优牧粮草依然会在摸索中前行,在挫折中成长。我们一方面要学会削足适履地试着穿各类入乡随俗的外衣,也要积极尝试着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添加博主微信,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645019464 备注:公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