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娜 通讯员 王甫海 吕忠箱

最近,在宁陵县程楼乡采访时,当地的干部群众对记者说:“郭楼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化勇可是个踏实能干的小伙子,写他大家看了准信服!”一个驻村仅一年时间的第一书记,有什么能耐这样叫人交口称赞?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记者近距离走近这位驻村第一书记。

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1年8月初,宁陵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年仅38岁的回族青年党员干部马化勇,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和群众期盼,被组织选派到该县程楼乡郭楼村任第一书记。郭楼村位于睢阳区,辖3个自然村,892户2962人,耕地面积2341亩,是2018年脱贫村。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共产党员,马化勇对农民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农村始终有一种无比眷恋的感情。他把“抓党建,促振兴”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扑下身子,洒下汗水,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兴产业,促发展,推动了郭楼村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8月,40年来罕见的暴雨水灾使河南省最大的黄瓜生产之乡——郭楼村近百座温室黄瓜大棚全部倒塌,黄瓜产区一片泽国,给刚到任的马化勇心境泼了冷水,唯一的支柱产业没有了,望着村民们满脸的泪丧表情,怎么办?郭楼村今后往何处去?马化勇夜不能眠,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深夜起来,打着雨伞在一座座坍塌的棚前徘徊。第二天一早,他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提出生产自救,重振黄瓜产业!

于是,他找乡领导,跑县里有关部门,四处协调资金。在召开的村民大会上,他苦口婆心的动员村民树立信心,困难面前挺起来,大棚塌了重新建,没有资金跑贷款,争取在当年底的双节期间让郭楼的黄瓜销出去。村民郭立东行李都捆好了,准备天明都去外地打工。马化勇听说后,傍黑来到他家,说:“你出去打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们上学接送没人管,你种黄瓜又有技术,在家里也能挣钱,立东哥,我劝你别出去了。明天我就找乡里,给咱村跑货款,帮助你把黄瓜大棚建起来!”

马化勇一连几天挨家挨户做工作,使村民们又树起靠黄瓜大棚致富的信心。很快,上级的黄瓜大棚款下来了,马化勇又四处联系挖掘机,购买建棚材料,连续奋战,仅一个月的时间,3座大型温室大棚,36座简易工棚拔地而起。马化勇又带着村干部连夜赶往山东寿光,联系黄瓜秧苗,组织车辆拉运,使村民们的大棚里都抢时间栽上了瓜苗。

马化勇掐着指头,精打细算着黄瓜投放市场的时间,恨不得一夜之间把黄瓜摘下来卖出个好价钱。这真是天灾不如人算,结果,在元旦节到来之前,郭楼村的黄瓜开始采摘上市了,因为全国大部分水灾,郭楼的黄瓜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当天采摘的黄瓜被经纪人急忙装车外运,有的在大棚前等待装箱外运,供不应求。一市斤黄瓜卖到8元,紧缺时卖到10块钱一斤。全村3个温室大棚每棚净卖黄瓜赚了20多万元,30多个工棚也每棚卖了15万元。村民们也由“愁眉苦脸”变成了“满脸笑容”。

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马化勇深知,郭楼村集体经济要壮大,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发展村办企业是关键,尤其是驻村干部要当好乡村振兴的引路人。原来村里有两个扶贫车间被闲置了好几年,无人问津。马化勇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研判信息后获悉,用中药材生产制作的汽车挂件香包和高档宾馆里的床头药枕是市场上的冷门产品。

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恰巧,村里还有几百名留守老年人和年轻妇女闲着没活干,又走不出家门,他就与山东荷泽的一个厂家取得联系。厂家在当地一来没有劳动力资源,二来交通不便,产品订单完不成。一个是劳动力奇缺,一个是劳动力富裕,很快双方一拍即合。厂家考察后,被优惠的条件和投资环境所感动。产品的销售,原材料供应,打点各种关口均由投资方负责,郭楼村民只管进厂务工挣钱,实现了双赢。

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村民郭自信,今年62岁,妻子常年抱病在床,儿女都在外地常年打工,他既要照顾妻子,又要接送孙子上学,不能外出打工。马化勇得知了他的情况后,就找上门来,动员他在照顾老伴、送孙子上学之后到厂里打工。郭自信高中毕业,有文化,手脚又快,被分配到了配料配药车间,他很快掌握了生产工艺,还成了行家里手。在车间里干活,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一个月轻轻松松挣4000多块钱。

郭楼村有18周岁以上的年轻人在外打工,受近几年疫情的影响,外出打工出现了“就业难”。许多年轻人在家里无所事事,找不到活。马化勇根据这一情况,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决定把邻近半华里远的胡庄村空闲车间租赁下来,安置剩余的村民就近打工。

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谈到今后的打算时,马化勇对郭楼村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他说:“已经与河北邯郸的一个服装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那里劳动力资源奇缺,生产成本高,生产经营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制约。经过来郭楼村考察,他们感觉这里人力资源丰富,经商环境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优势。近期他们就要来郭楼村办厂兴业。这样,村里的年满18岁以上的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农业和村办企业同步发展,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让村庄美起来,实现村民梦寐以求的小康梦!”

添加博主微信,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645019464  备注:公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450194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