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无所不在,人是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的。
学一点公文写作,掌握公文写作的思维,培养自己的政治思维,用政治思维指导日常生活实践,这不是机关工作人员的专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的,也是可以了解的,公文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实践。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断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政治属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第一属性,一张出生证,就为我们打下了政治烙印,我们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更是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如何能很好阅读这些新闻报纸?如何写好公文?如何培养政治思维?

无外乎,看文章写文章,做到“依据 考理 辞章”三大维度。
依据
公文写作,就是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发布党规政令、指导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等的“以文辅政”工具,有其特定的行文格式和具体要求,具有明确的公务性、鲜明的政治性、极高的权威性、较强的时效性等。因此,必须做到公文写作的每一句话都能找到相应的政策方针依据,很多公文表述,要求我们有所遵循,不能随意创造,要从一些权威报刊的表述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找依据,确保公文权威性、严肃性的关键,这是公文写作的“核心”。
1、常学传统经典
公文写作需要的知识容量,要求更宽、更广。只有做到知识容量大,才能厚积薄发、广征博引、游刃有余。很多理论政策和领导讲话,都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善于运用到文章中。比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来源于佛学中,就是要“舍小我,成大我”,又如“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来源于《中庸》,类似的经典使用数不甚数。因此,要广泛涉猎各类经典著作,特别是面对网络时代浩渺如烟、浩瀚如海的信息量,要学会去粗求精、吹沙见金,努力做到得其门而入、悟其道而出,不断厚植理论底蕴、拓宽思维眼界。
2、常做调查研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写作权”。公文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实际相结合。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会熟悉和掌握全面情况,做到了然于胸,才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才会从理性认识向理论的高度升华,才能很好与政策理论相结合。要熟悉情况,就要多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全面、具体、深刻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具体工作的操作和难题的破解,加强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是闭门造车。公文写作中,对亮点工作和典型事例适当点一点,对做得好的单位和下属是一种肯定和鼓舞,对做得不够的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公文写作就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有具体所指,不能过于模糊和宽泛,否则起不到以文辅政的作用。
3、常悟最新理论
写材料是个文字活儿,也是个思想活儿,与时俱进是基本素质。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精髓要义以及蕴含其中的大逻辑、大脉络、大智慧,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点不再赘言,主要是学习最新的政策方针、领导讲话。比如,要求围绕提高政治能力、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等方面内容发言,首先必须明确中央和所在省市最新这方面的论述是什么,把最新的内容因地适宜相结合。同时,写作时,从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这样就会很生动,显得视野比较开阔,立意也比较高。
考理
无理不成章。公文是理论色彩较浓的文章,必须认真考理,要有“说服力”,充满科学性、哲理性,让读者听众心悦诚服。这种就来自作者的“讲道理”。写文章要讲道理,意味着作者要尊重公共常识,遵循思维规则。这种讲道理,要从问题导向、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论三方面来进行。
1、坚持问题导向。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这就是毛主席的问题导向思维。
公文,以文载道,是部署工作的载体,是用来办公事的。对上级单位来说,是用来指导工作,布置任务,答复问题,或者上情下达;对下级单位来说,是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请求,争取支持,或者下情上达的文书。公文的这种基本属性,决定了公文写作必须要有问题导向意识。
一篇好的公文,如果在下笔之前,就能想好,写作目的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等于抓住了化解矛盾的着力点,找到了化解矛盾的“金钥匙”。例如,有时我们为领导写一篇“文明城市创建的文章”,那就必须了解清楚,相对上级的文明创建指标,我们当前的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分数低的领域是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是问题导向的体现。
2、坚持目标导向
为什么说目标很重要?坚持目标就是聚焦主题。文章总体有主题,那围绕这个主题,下面每一篇章每一部分每一段落在围绕“总主题”的同时,还要与“自主题”有机协同,时刻聚焦在主题上面,不要跑题。如果说你没有目标,那写作的方向就会不明确,内容就会松散混乱模糊,你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在表达什么,比如写关于从严治党的文章,总目标就是“从严治党”,那围绕下面每一段落从严加强政治建设、从严加强思想建设、从严加强组织建设、从严加强作风建设等等,还有其他的,但是聚焦到每一方面的时候,又要聚焦。比如,聚焦作风建设,围绕这个主题,就涉及到八项规定、专项治理等等。
3、坚持数据导向
在这个用数据说话的时代,能够打动人的往往是用数据说话的理性分析。公文写作用数据,用数据说话,须时刻心中有数,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用心在关键环节设疑发问,带着疑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更是事倍功半。比如,报告论述“高质量发展能级跃升”时说:“地区生产总值xxx,是五年前的3倍”,两个数据就把成效凸显出来了。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质量就是满足需要”。使用数据时要注意数据质量,也就是数据客观、及时、准确、规范,满足文稿说明问题的需要。要客观,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不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数据,杜绝数字造假;要及时,使用最新数据,比如,写半年工作总结,使用6月底的最新数据,否则写出来的总结是数据不准确的;要准确,做好加法,比如,“三年来,各项资金8877万元,其中2015年4797万元,2016年1220万元,2017年2960万元。”但是,资金加起是8977万元,明显算错了。要规范,口径一致,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及有关国家标准来表述。
特别要提醒,理清数据关系,单独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说明不要问题,要把文稿中各项数据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环比还是同比,都要清楚,不能出现“排异反应”。
辞章
辞章就是文风。一篇文章体现的是个人的风格,必须做到“文若其人”。对于公文来说,就是必须做到文章风格符合领导的“说话习惯”“用语习惯”“所处位置应该有的风格”,坚决防止 “人稿不合”的现象。这其中,实际上包括三层意思,也需要相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1、说话习惯
功夫在平时,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掌握领导的说话习惯,比如领导喜欢文言文、古诗词、历史故事、歇后语之类的,那就的在辞章上下功夫,把同样标的意思或术语,用文言文、历史典故之类的词语来代替。要做好文言文或历史典故与语境相衔接,充分运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把领导的讲话方式或领导意图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才是讲话必不可少的“加分项”。
同时,还得注意所用历史典故、成语、文言文的使用符不符合地域的特点,不能把北方的歇后语放到南方地区来用,否则,会让听众听后不懂反而茫然。比如,关于写“工作没有抓手”,有的领导喜欢“老鼠吃咸鸭蛋”这样的冷门歇后语来比喻“工作无从下手”,那么在写讲话稿的时候,要考虑听众对象的理解程度,如果大部分干部与领导所习惯歇后语的适用范围不一致,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一点语境,比如改成“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找到工作抓手,坚决防止‘老鼠吃咸鸭蛋’”,这样既满足了领导的用语习惯,也能使听众明白。
2、用语习惯
引经据典要讲究出处,严格核准,精准使用。这实际上是语言的摆放技巧,针对同样表达的意思,领导会有不同的表达习惯。比如一篇文章,有的领导习惯开头导语部分就出现感谢和讲政治的话语,有的领导就喜欢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作为拔高讲话,提高政治站位的要求。如果是前一种,那么在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得把领导表达感谢的原因写清楚,写到位,“在此特别”“首先”之类的关键词就得出现;如果是后面一种,就得说提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是因为”之类的关键词,这些出现在致辞的文章中比较多。
同时,“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在写作过程中,要防止用力过猛,注意使讲话思想情感真实,遣词造句要准确、实在,既不矫揉造作,也不粉饰浮夸,更不无病呻吟,而是恰如其分、朴实无华,有感而发,意深情真味长,方能“行远”而不衰。
3、位置使然
“位置决定想法”,“屁股决定脑袋”,领导的用语风格要符合领导的位置,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和大局观念,能够站在领导的位置考虑问题,否则写出的文章不符合领导的位置,把市长的文章写成街道书记的文章,那就偏离了公文写作的方向。要从琢磨透领导意图中来,多花时间多揣摩领导的各类讲话材料,从中把握意图、提高层次。
同理,我们起草一篇攻坚克难的文章,如果做不到换位思考,不到“位置”,就无法体会问题的难度和攻坚的精神,而是从局外人的眼光看问题,那写出来的材料连自己都感受不到攻坚克难,又怎能引人共鸣?
由此来看,公文写作,就是为领导“代言”,必须代出领导的“味道”来。
添加博主微信,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645019464 备注:公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