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村史馆简介)

不可多得的村史精品

——在参加《历史上的胡进口》捐赠恳谈活动时的发言

白清长

我第一次听到李汝业老先生的名字是在40年前,是刚参加工作时大学同学汝跃跟我说起的。之后结识了汝信和俊杰先生,再之后结识了文海兄和惠兰大姐。在一个村子里,拥有五六位心心念念的师长、朋友,这除了我自己的村,胡近口是个唯一。

所以,我是带着浓浓的私人感情、以私人身份来参加这次捐赠恳谈活动的。

但是,说到《历史上的胡近口》这部著作,我想抛开私人感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感受,谈点客观的看法。

缘于编写家谱之故,近年来接触了一些村史。相较之下,我认为,《历史上的胡近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村史精品。何以见得?

1、 历史跨度之大,不多见。单就百年时间而言,也许不算太长,但从1900年到2000年,恰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收官的一百年。社会变革的烈度,文化嬗变的强度,空前绝后。一部村史,可谓寻常巷陌之间,洞见天地乾坤,尽览时代风雨。

2、 历史画卷之丰盈,不多见。一部村史,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教育、文化、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从战争、瘟疫、灾荒、匪患等大事件,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甚至牵动乡愁的花鸟鱼虫,“南官坑、枣树林、芦苇滩、土疙瘩”,都有翔实的记述。掩卷畅思,一幅百年中国农村的分镜头、全景式画面,久久游走于眼前。

3、 主题表达之鲜明,不多见。不同于一般村史大都是对历史沿革和历史事件的简单记述和罗列,这部村史选材审慎,详略考究。记述一般性史料惜墨如金,而在记述英雄人物、乡里贤达、社会精英、善人善事时,却是浓墨重彩。特别是记述村里的教育,100年里学校和师生变化无一年间断,114名教师无一人遗漏。这是怎样的一种执念?显然,作者如此用心,想要告诉后人什么,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4、 结构辞章之精当,不多见。这部村史,结构严谨,铺排有序,呼应衔接不着痕迹。所有史料均经作者亲自搜集、甄别,事出有因,言之有据,可谓“信史”。语言朴实无华,简洁凝炼到无一字可减、无一字可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人物、事件时有褒贬妙评,颇有太史公遗风。

5、 父子接力之合璧,不多见。李汝业老先生是建国初期老牌“中师生”、曲周县学界泰斗,国学功底坚实。文海兄学养深厚,是全国知名文化精英、当代报人翘楚。父子两代治史,抛开史料的范畴,我看堪与东汉班彪班固父子类比。这个量级的人物写一部村史,可以说“若烹小鲜”,实为罕见。

我想,主持编写一部村史的人,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家国情怀,唯此才可能讲奉献,敢担当,不怕吃苦,不避毁誉。二要德高望重,说话有人听,派活有人干,行事有人信。三要有学问,且有语言文字功夫。李汝业老先生就同时并不止于具备了这三点。这部数以二十万言计村史的所有史料及编写初稿,均经于他一人之手。伟哉!李公。

治史的终极目的是资政育人,这部村史可以说是中国北方至少是中原地区农村百年变迁的一个经典缩影。她所承载的峥嵘岁月和喻世之意,已远远地超出了胡近口这个村庄本身。

(2022年6月于邯郸)

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村史馆简介)

关注公众号:公文写作班 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添加 微信:645019464  备注:公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450194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