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1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佳图书”,靠的就是它

写出1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佳图书”,靠的就是它

2021年7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公文写作实战》。半年多时间,这本书印刷11次,累计印了7万余册,并被出版社评为2021年度“十佳图书”。

这个印刷数量,远谈不上畅销。但考虑到这本书属于小众图书,受众面相对较窄,达到这个印量已实属不易。可总结的方法技巧有不少,但最重要的还是触动写作法。

写出1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佳图书”,靠的就是它

01 记好“点”:每天把触动点攒下来,形成若干关键词

“触动”究竟是什么?它是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学习中的收获启示,阅读中的共鸣启发,交流中的思维碰撞……

坦率讲,这本书并不是逐章逐节、按部就班写出来的,而是在平时及时捕捉一个个触动点,日复一日、一点一点,记出来的,攒出来的。

具体要记什么?围绕专注的领域,把实践、学习、阅读、交流等场景中的触动点,第一时间记下来,并在当天对原因、对策等进行集中深度复盘。以写稿子为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对写之前之中之后的相关环节有所触动,就马上记下来,并及时思考,为什么有所触动?下步如何优化改进?

具体应如何记?不要纠结于具体载体,可以写在本子上,写在手机备忘录上,写在电脑文档上,写到手边的备忘单里,甚至是随手一写……

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几个关键的词语即可,不必苛求写成文章;二是要汇起来,把不同场景下写的触动点,定期归档到一个载体,比如一个专门的电脑文档或纸质笔记本。

写出1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佳图书”,靠的就是它

02 连好“线”:试着把孤立的点串起来,形成若干小文章

在捕捉、积攒触动点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迸发出布点连线、理脉成文的创作灵感。要把握住这种电光石火、灵光一现的灵感,马上趁着这股子热乎劲,尽快写出来。在不同场景下,笔者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是直接延点成线。对于触动极大的“点”,如当时感觉“成竹”基本“在胸”,有不吐不快的强烈快感,就在这个触动点的基础上直接前后左右延伸成线,尽快把初稿拿出来,至少要把框架思路列出来,或者把核心词语记下来,以待后续酝酿、填充和修改。

写出1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佳图书”,靠的就是它

二是尝试连点成线。在遇到某个触动点,突然想起与之前积攒的某些触动点有一定关系时,或者在重温文档中触动点,突然发现其中一些有一定关系时,就尝试在其之间连点成线。以写稿子为例,这些触动点的交织点,可能是素材管理方面,也可能是搭建框架方面。深挖下去,建构联系,就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

当积攒的小文章足够多时,不妨试着在记好“点”、连好“线”的基础上,把零乱的线归好堆、铺成“面”,形成若干小章节。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整合、流程再造的过程,难免会发现这里那里可能都缺“线”,这也为下步挖掘触动点、积攒小文章提供了课题方向。补充上之后,再反思打磨推敲,一本书的雏形就出来了!

把触动点及时记下来,及时进行深度复盘,攒着攒着攒多了,就是一本书!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找一个赛道,用心深耕下去。时间长了,总会有所收获!

源自办公室读写悟

添加博主微信,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645019464  备注:公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450194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8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