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翻经台。此处凿池为台,相传为范仲淹母亲晾晒经卷之处。夏日凭台赏荷,香远益清。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咒钵庵位于山庄内东侧,相传为范仲淹母亲的住所,也是范仲淹少时发奋读书的场所。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庵南临荷花池,东近“桃花涧”。登石级进砖刻“咒钵庵”门额,至 “水石间”,有一层三楹,东窗外是“桃花涧”。古时涧边桃树成林,暮春时节,桃花盛开,桃花片片随水漂流,涧聚泉成池,池周林木葱郁,林深,泉清、禅噪、鸟鸣、富有“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来燕谢平面呈正方形,以亭为中心,亭内悬有“听莺阁”匾额,因天平山多黄莺,莺声阵阵,故取韦应物“东方欲曙花溟溟,啼莺相唤亦可听”之意为名。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亭高临方池上,池中多鱼,故称作“鱼乐国”,是个利用地势落差建成的“水园”。鱼乐,语出《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水园是个呈倒“U”字形的狭窄水池,四周砌以石壁。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后壁之上建有五间平房,名“寤言堂”。寤言,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寤言一室之内”,指名士们在室内面对面地促长谈。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小门外是石砌平台,名“翻经台”。此“翻经台”相传为范仲淹母亲翻晒经卷之处。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台下便是水面宽阔的“十景塘”。站在台上可观长堤曲岸、宛转桥、桃柳枫林。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范参议公祠”。“范参议”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字长倩,明万历进士,书画艺术家。曾任云南提学检事,后任福建参议,未到任即告归。捐田千亩,助族人修葺庙祠之用,又筑天平山庄别业。族人感其德义,遂于康熙年间建范参议公祠。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岁寒堂”。范仲淹《岁寒堂三题并序》载:吾家西斋仅百载,二松对植,扶疏在轩,灵根不孤,本枝相茂,卓然有立,俨乎若思,霜霰交零,莫能屈其性,丝桐间发,莫能拟其声。不出庭户,如在林壑。某少长北地,近还平江,美先人之故庐,有君子之嘉树,清阴大庇,期与千年,岂徒风朝月夕,为耳目之资者哉?因名其西斋曰‘岁寒堂’,松曰‘君子树’,树之侧有阁焉,曰‘松风阁’……。可见,“岁寒堂”依范文正公文意所建。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东侧庭院是精华所在。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庭院中的假山在苏州园林中独一无二。它是用产自天平、灵岩一带的“馒头石”堆叠而成。和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假山、黄石假山相比,馒头石假山更见自然天成,丝毫看不出人工痕迹,与天平山自然形成的奇石景观完美相融。这座小园还巧妙利用天然山泉的走势,在假山间汇聚成池,这在苏州园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三)

假山上的四方亭名为恩纶亭,“恩纶”二字意为皇恩浩荡。亭内伫立着一块石碑,内容为江宁巡抚尹继善、大学士张廷玉关于表彰范瑶在雍正七年(1729)继承父亲遗志为义庄捐田千亩的上奏,以及朝廷的敕谕和旌文。

关注公众号:公文写作班 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添加 微信:645019464  备注:公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450194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