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的分析师
暴躁萝莉李扬希
今天来跟大家聊聊
高考和大学
前几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想了想距离自己高考已经过去了10年,这10年里我从18岁的懵懂少女逐渐变成了爱说教的大人。
正好我表弟也参加今年的高考,想了想我表弟高考结束了我有什么话要对他说,顺带也送给所有今年高考的同学,主要聊聊这么几个方面——
|
下面咱先来说说高考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选择 1
大城市的综合类大学
先说结论,我会建议大家选择一个大城市的综合类大学。
经过好多年就业市场的教育,大家已经越来越发现大学所在地的重要性。
一线城市的大学在实习和就业方面优势不是一点点,随着现在就业市场越来越卷,实习的卷度也日益加剧。
深圳大学原来也就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但这两年来的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
就是因为深圳有腾讯等一众互联网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另外,在抢人大战中,一些城市还会优待本地大学生,比如,如果是在上海读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4所大学本科就可以直接落户上海。
如果在大城市上学,将来同学留在大城市的也会更多,朋友的存在会大大加深对一座城市的认同感。
说完了大学的城市选择,下面来谈谈大学类别,相比起专业院校我会更推荐综合类大学。
现在国内也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了,也就是本科不局限于学习本学科相关的课程,而是广博地学习不不同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可以任意地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我作为一个理科学生,跑去选修过商学院的保险精算,还学过心理系如何谈判的课程,学过公文写作,可以说学得非常杂了。

而且在上通识课的时候,还能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不会局限在本专业的小圈子里,尤其是冷门小众专业的人,可能本专业的同学并不多,只有十几人,通识课是个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
这是综合类大学的优势所在,专业类院校可能缺乏这样的资源。
而且在下面一部分我讲详细阐述专业的选择,自由的选课氛围可以让刚进入大学校园还比较小白的学生,多去横向了解不同专业、不同行业都在做什么,探索自己的兴趣,也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等你踏入社会,可就没有那么多试错的机会了。
同时,专业院校还可能存在男女比例相差过大的问题,谈恋爱以及如何与异性相处也是大学的重要一课。
当年我有个女同学在清华和北大之间选择了清华,就是因为清华男生多hhhhh。

总结一下大学的选择,在分数够得上的情况下,我会比较推荐去大城市的综合类大学。
下面开始更重要的一部分,如何选择专业呢?

选择 2
基础学科专业
先说结论,我会推荐已经做好打算要读研究生的同学选择难的基础学科作为本科专业。

首先声明一下,因为我是理科生,所以对文科的了解不多,本文都以理科来举例哈,文科也是相通的。
当年其实就有人这么指导过我,但我的反应想必和大家一样——

数学学出来能去干啥,我又不想做大数学家
当时真的是naive了,只有走到就业这一步,才知道就业市场对敢学数学、物理的人的偏好。
拿商科举例,比如券商研究员喜欢理工科相关专业背景的、做量化投资的喜欢物理数学计算机的等等。另外公务员招考中一些岗位有可能要求本科是理科专业。
而且,大部分人最终的就业和专业没什么关系。
除了特别专精的医学、律师等专业,其他专业最后的就业不一定都是对口的。
比如我的大学同学们,有去互联网的,有去华为的,还有去投行的。

现在985高校的毕业生们,互联网仍然是比较好的就业去向,然而985大学里并没有一个专业会叫互联网运营或是产品经理,这意味着其实你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就业时都可以转行。

同时,我在开头特意强调,前提是如果要读研究生,那么本科可以迎难而上,选择纯理科。
学纯理科并不意味着你一头扎进数学的鸿沟中。
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你可以在大学里多去上上通识课,对各行各业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在研究生的时候,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因为读研有二次选择的机会,无论是考研还是去国外进修,到时都可以再跨专业。
如果你读的是数学、物理,在转专业的时候难度相对没那么大,毕竟无论是什么应用专业,数学底子都是很重要的,也是考研科目之一。
那为什么要等到考研的时候再选择方向呢?
因为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本科专业选择要么由着自己兴趣来,要么选择分数刚好够的那个专业。
我当年代表大学去招生的时候,发现很多小孩是觉得自己高中哪一门成绩好,就选择什么专业,殊不知高中课程和实际应用差了十万八千里,成绩好不代表你真的喜欢和擅长啊。

本科专业很容易选错,如果没有纠错的勇气,未来一辈子都会跟这个专业绑定,因为18岁时的无知而永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所以,研究生专业的二次选择,我认为是给了大家一次重要的机会。
不是说一定要转变,而是有选择比没有好,如果你真的热爱本专业,读了4年下来也没有厌倦,那最好不过了。
那如果只读本科呢?
先说一下,因为社会太卷,很可能将来大家不得已都要读研。
如果笃定不读研,而且有明确的就业规划,那自然可以选择偏实际应用的专业。
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很可能等你就业的时候风向已经变了,专业人才的供给变化周期太大,我们很难预见到几年以后的市场。

最后,知乎上常说的生化环材等天坑专业不要选是真的,纯理科就去学数学物理!

稍稍总结一下,如果咱要读研究生(大概率),那我推荐本科迎难而上读纯理科,在4年的大学时光里,逐渐探索出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在人稍稍成熟后,研究生再做二次选择。
说完了比较务实的大学和专业选择,咱再来务虚一下,聊聊大学应该学什么——
选择 3
大学最重要的不是成绩
先说结论,大学成绩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
虽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我认为大学成绩学到本专业前20%还是应该的。
毕竟如果一个人连有明确答案的考试都考不好,那其他事对他来说会更难。

而且大学成绩不能乱来,实际地来说,大学成绩在保研、申请国外大学或者就业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大学学习不用太认真,因为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习书本知识,绝大部分知识你未来铁定用不上。
很少人是能够走学术道路的,大概率没那个天分,所以没必要跟教材耗死。
大学考试也是应试,应试都是有技巧的,要取得好成绩并不难。
等你到了大学,会发现大学里绝大部分是靠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实际是在锻炼自己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个领域知识的能力,这背后涵盖了信息检索能力、重要信息提取能力,还可能包括社交能力(和学长学姐交流考试),甚至是熬夜能力。
成绩本身没那么重要,但成绩背后暗含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大学是社会的前站,在社会上,再也没有人会给你打分。除开考试和成绩,大家看的是你这个人行不行。
大学4年里更重要的是学会为人处世、学会生活,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这些没法量化的才是比成绩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在大学里,要搞定成绩,但不要只埋头书本,多去参与社团活动,多去交朋友谈恋爱,多去尝试实习,去了解真实的社会和人本身。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算是掏心掏肺了。不过我知道,就像我当年一样,大部分高中生现在听不进去也听不懂这些。
但是没关系,也许在很多年以后,看过这篇文章的人有一天会猛然想起,当年有个人跟自己讲过这些话,原来大家都会走过这些弯路,这就够了。
欢迎把这篇文章转给你身边的高考生,让他们能够少踩些坑,人生多一些选择,少一些后悔。
就像狐狸之前说的——


照例一张图总结——

「Greed is good.」
「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
??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变化。
相关阅读:《只剩9天,我们还能做点啥?》
本文分析师/ 李哈哈
图片与编辑/ 狐狸,李哈哈,梁快乐
Icon/ freepik from flaticon
主创/ 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过杂。华尔街见闻、36氪、新浪财经、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体专栏作者,著有畅销书《风口上的猪》《无现金时代》。
添加博主微信,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645019464 备注:公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8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