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民国文学大师帮你选书古文适合公文写作的书

读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之《文学课》

“治文学史须注意二事:

1,注意某时代中文人必读之书本。

2,注意某时代流行之陋书。”①

——罗庸

六位民国文学大师帮你选书古文适合公文写作的书

从左至右: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

之所以援引罗庸先生这句话作为篇首语,是因为这本书总的来说就是在做这件事。几位民国文学大师,从《诗经》开始,到《红楼梦》结束,沿着文学发展历史的脉络,将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作者,进行分析、解读和考据,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又因文字之发达,故而留下的文学作品可谓浩瀚如星海,绝无可能照单全收,故而知道何书为必读,尤为重要。

先秦两汉

其实不用翻开书就能想到,谈到文学史,《诗经》肯定是跳过不去的,而由擅长散文和诗歌的朱自清来开篇讲《诗经》,似乎也非常合适。果然朱先生大发一番感慨,其个人感情稍多,对经典的分析内容稍少一些,包括后面的《史记》和《汉书》,可能因为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所以感觉讲的稍浅了一下。在《汉书》部分,先生讲到班固写《汉书》实际上是以班彪的《史记后传》为底本的,但班固一改《史记》通史之写作方法,以断代述史,影响极大,他的这个创见也开了后世史书的模范,故后世史书多称“某某书”,因中华文学之发展,离不开史书,故此影响亦极重要。

游国恩先生是楚辞专家,又是文史专家,故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较深刻,先是推荐了《左传》和《国语》。《左传》一书也属于历史著作,但又有显著的文学特点,完全可以当故事书来看,主要体现在:

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第二,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先秦战事写得绘声绘色。

第三,行人辞令很美,表现在书面上就是语言很美。

除此之外,《左传》还体现出很多先进性(相对于当时社会而言),首先是民本思想,其次是爱国思想,并且反对用人祭祀和殉葬制度。但是因其时代局限性,当然也有很多为政治服务的言论,我们在看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全盘接收。

之后便是“楚辞”,书中原文: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这已经将《楚辞》提到了与《诗经》同等的文学地位。并且指出“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具体考证书中有详细论述。而“楚辞”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屈原和他的《离骚》。

《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可以说是叙事诗),全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溯:岂余心之可惩。后一部分是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但因其年代古远,非一般人可读懂其瑰丽壮魄,实为可惜。

接着便来到了汉朝,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刘向。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他干的事情影响后世深远,其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开魏晋小说先声;《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流传至今,另外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可以说随便拿出哪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在此之前,“赋”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学形式,直到“五言诗”的出现。

五言诗出现以前,无论是散文、政论、诗歌均以四言一句为主要格式,东汉以后,诗人已不满于四言的旧形式,开始试探五言新体诗的创作。游国恩先生给出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是辛延年的《羽林郡》和宋子侯的《董娇饶》,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五言诗,还未发展出律诗和绝句的固定形式,乃是叙事或抒情为主的文章,更接近乐府民歌。而游先生着重讲的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诗歌合辑,非一人所做,但其艺术成就突出,自魏晋以来一直受作家们的重视。刘勰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因汉以后皆言诗,故《古诗》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

从魏晋开始,本书便开始了对五言诗的着墨,故并未提及《三国志》等史书,也没有提及《颜氏家训》这种既个人又有历史价值的杂文。均是对当时一些文学家的介绍,主要交代了五言诗的发展,似乎可以将其作为隋唐诗歌大发展的前奏或铺垫,可快速掠过,但其中亦有惊鸿一瞥,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可谓魏晋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个人生平书中多有介绍,此处不赘述。陶渊明一向被归为田园诗人,但寄情于山水本就是东晋文人普遍的生活状态,陶并不算特殊,他的特殊在于,在田园诗中,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黑暗。如《归田园居》系列,要一起读,这是一整个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把它们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就能看到,诗文里描述的越恬淡美好,越能反衬出外面社会的腐坏堕落。他的《桃花源记》、《闲情赋》均是一样。陶渊明不管诗歌还是散文,均能保持统一的风格,读陶渊明的时候,最好是将他的作品放在一起读才好。

上面也说到,魏晋五言诗或可作为隋唐诗歌的前奏,这里需要尤其提一下钟嵘的《诗品》,这是一本诗论书,时代在南朝齐梁时代,主要品评了两汉至梁朝的诗人及其诗歌作品。在序言中,钟嵘提到了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之所以将这段话记录下来,是因为这或可成为我们读诗写诗的一种方法。更不必说《诗品》对后代诗歌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隋唐及五代

“研究一代文学,凡以作家为主,以文体为范围时,有二路可循:(1)叙述作家之来源与成就。(2)不管作家,仅就诗之内容求其表现情绪之主潮。”这是罗庸在论唐诗时所用的方法,也是大多数文史专家所用之方法。

在开始隋唐文学之旅前,罗先生先追本溯源,抛了三个着眼点出来说明隋唐文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中国地理之变迁。中国史上地理有两天然之分界线,一以潼关为中心分为东西,一以长江为中心分为南北。东西对峙,皆在北方,故文化无多差别,而南北则迥然不同。

第二,文人出身不同,于文风亦极有关。(文、武、士族、寒门等)

第三,欣赏文学与应用文学为两不同道路,在隋唐为一大变。(主要指骈文的变化)

而究其根本,乃是因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自科举制兴起,六朝门阀气消,而寒门穷酸气毕露,士人生活亦发生大改变,士人欲进身不能不注重诗赋,故唐代文学主潮,一为唐诗,一为古文。因此,这一时期精品不断涌现,无法一一列举,罗先生便以人作家为中心研究这一代文学。

“凡诗中大家者必具备以下之特点:①笔调不限于一方面,能变化笔调而写各种形式与题材。②大家诗风格有矛盾时,原因有二可能,其一为自身未能融会统一成纯一风格,其二为自身经验丰富,境遇变迁极多,因而能臻于上乘。”本书选出的两个大家,是闻一多先生讲的孟浩然杜甫

孟浩然就是上面这段话所描述的大家本家,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的诗是一直在变化的,变化到最后已经看不到诗了,“在最后的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作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闻一多先生认为这已然到达了一种境界,除了孟浩然,古今没有第二人到过这境界,苏东坡说孟没有才,而东坡自己的毛病,就是才太多。如果想一探孟浩然的境界变化,可以将其诗歌从头到尾读一遍,不知是否能品出闻先生所说的境界。

接着闻一多写道: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令笔者一度怀疑,这种说法可能只是闻一多先生夸人的固定模式。当然,被称作“诗圣”的杜甫,担得起这个说法。而书中闻先生也将笔墨用在了杜甫生平上,可能觉得谈他的诗已经没有必要了。

中唐,出现了三种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的新文体。

(1)传奇文。

其代表作为裴铏的《传奇》,此书类似于现代的小说集,但其小说含义与现代不同,其中包含笔记、诗话、考据等项,更多的是将很多只凭口传的材料加以记录的一种文体。后世受其影响最大的第一为戏剧,为宋元杂剧之蓝本。第二为韩柳等作家开始写作大量小篇纪传体文学。第三是宋以后话本的口语化,也就是白话文。第四使小说与戏剧形成不可分之局势。

2)俗讲及其他俗文学。

这是敦煌发现后才出现的研究方向,故与佛教关系紧密。总结起来大概是因佛教逐渐从权贵阶层向民间发展时,佛经对大众来说,过于晦涩难懂,影响传教效率,故而佛学家们便将佛经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故称为俗讲。因佛家讲经时,必有一套仪式,这种仪式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如后世话本和小说里的引言和楔子,又如说书人手中的醒木等。

(3)曲子词

对于宋词是否由此发展而来,还无定论。但笔者认为,一种文体的出现和发展,一定是多方面因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