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不是任务,而是可习得技能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写作,可能是上学时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个任务,会呆坐在桌子前,抓耳挠腮,各种翻找着书本。就是为了能写够老师规定的字数,进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但,写作不是任务,它更像是周星驰电影里面的“降龙十八掌,一招一式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学习打磨。刚开始写作会觉得很辛苦,写了没人看、没流量;但等到有一天突然顿悟,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爆发出惊人的功力。
五一放假,有个在市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找到我,问我公文写作咋写。他说最近有个写作竞赛活动,如果比赛获奖还能升职加薪。
他跟我说写作太难了。晚上八点下班同事们各自都回家了,只剩自己一个人坐在工位上,双眼盯着空白文档那个光标,时不时还能听到楼道哒哒的脚步声和楼下烧烤的飘香。
抬手看了眼手表,已经凌晨一点了。自己好不容易写了一点,感觉不好删掉了,又继续写,写完又删掉了,忙活了一晚上,写了一篇自己都很不满意的文章。
“原本想着这写作也不难,是个人就能写,没想到自己竟然被一篇文章给打败了。”
听完他的比赛结果,我笑着说了句恭喜。他问我脑子是不是进水了,都没有入选恭喜什么呢。
我想这次朋友落选对他来说可能是件好事,至少他意识到了自己缺乏写作这项技能的修炼,而不是把它当作简单的工作任务来对待。
我们很多人把写作纯粹当成了写作,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很概况性地说:“写作不仅是一种行为,一个产出文章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贯穿在人的阅读、思考、交流、表达之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也就是说,写作不单是指停留在表面上的文字,更多的是我们以文字作为桥梁,去感受我们在情感上与文字的共鸣、理性层面对文字的思考。
或许你会以为写作跟上学时期写作文是一个道理,两者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写作更考究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
写作不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一项技能的修炼。在写作过程中,你能收获的不仅仅能产出优质的作品,更能体验到书写自己人生自由的快乐。

2、好的写作,首先要真情实感
经常有人会问:写作到底有什么用?其实无论是写作者亦或者是作家,大概都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
作家王小波在谈到为什么写作时说过:“写作是一种趋害避利的危险行为。”因为根据他所了解到的作家,大多是凑合着过日子的人,还没遇到过几个能把写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的。而他,却选择了投身到这份“高危”事业当中去。
今年是王小波逝世25周年,回看他的很多文章都有一个共通点。文章写的跟一杯白开水,纯净,透明,解渴。你喝水不觉得水有多了不起,但你几天下来都不喝水,却受不了。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家中兄弟姐妹五个人。父亲从小就给他们立下的家训是一律不许学文。理由很符合当时时代背景,作家老舍跳了太平湖;王实味被枪毙;父亲只求儿女能够平安过日子就行。
而他却从小喜欢写小说,写诗歌。他留给世人的作品并不多,却因作品通俗易懂,深得读者喜爱。
就像《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写道:我喜欢你的热情,你可以温暖我。我很讨厌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简单,真挚,便是写作的核心,切莫为了追求文采而过度的修饰。
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说:“并不是我创造了大卫,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了。”
写作的妙用也在于此,当我们输注情感在键盘上哒哒敲下一串串文字的时候,那些修饰华丽的词藻、夸张的句式都不足以为奇。
越是简单,越是不简单;越是真挚,越是能引起共鸣。

3、你与写作,仅一步之遥
在《写作通识课》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写作的底层心法,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学会写作。
第一种方法,递进式结构法
通过问自己,写作是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去写。层层递进,深入挖掘为什么,从而得到怎么做的本质。
第二种方法,五大原则法
1、模仿。通过拆解别人的优秀作品,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2、由简单到复杂。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3、正反对比。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正反两面出发,或许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4、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每次都只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去展开论述即可。
5、刻意练习。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能量,获得新知。
写作,写作,只有写了才有作品。再多的方法和技巧都是为了辅助我们更好地去写,只有动手去写,才能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写作是一个可以习得的技能,也需要投入感情,注入技巧的系统工程。写作能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最后完稿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投入过程中磨练的心态和渐渐成熟的心智。
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添加博主微信,领取100G公文写作资料:645019464 备注:公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enxiezuo.cc/9681.html